成龙和梁家辉两个老人加起来138岁,主宰华语电影各自领域数十年,然后在2025年的当下贡献出也许是近五年来最好的大荧幕动作戏。我们知道成龙近年来接的电影都乏善可陈,如《狂怒沙暴》《急先锋》《龙马精神》《传说》之类,只有2017年的《英伦对决》可称优秀。

今年这一部《捕风追影》,几乎让成龙重回巅峰,继《英伦对决》后继续发扬老年动作戏演员应走的赛道(如大洋彼岸的连姆·尼森),更何况是成龙这种影史留名的艺术家。相比之下,阿汤哥不过是在努力跟随前辈的后尘,用自己的方式向其致敬。

有成龙的几个“珠玉”在前,我不敢对这部电影抱有预期,本着对成龙出品下意识买票的惯性,以及出于对张子枫等年轻演员的欣赏和梁家辉的尊敬才买票进场。电影上映前,在预告片和拍摄花絮里,能看到营销层面有烂片营销常见的因素,因此预期几乎低无可低。导演和编剧是杨子,履历中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,甚至有一部《龙马精神》。

没想到观影后,这部电影竟然大大超出预期,以我完全意想不到的形式。最大的惊喜来自梁家辉,他几乎抢走了整部电影的目光,使得其他星星显得黯淡,让主演以外的群像完全失去自己的存在感。梁家辉留下过许多经典影视形象,但是像电影中的“影子”这般冷酷、凛冽、杀伐果断又极具压迫感的角色并不常见。纵向对比,几年前的《怒火重案》中的谢霆锋有些许接近,已经足够优秀,但是远远不及这部电影中的梁家辉。

–以下剧透–

电影的动作戏就完全值回票价,甚至超出不少。电影中我能看到,杨子致敬了许多经典动作片:如电影第一幕反派的变装戏份致敬《碟中谍4》(连换装元素、动作和运镜都几乎一致);紧接着电梯大战致敬《美国队长2》(其中几个机位几乎一比一复刻);第二幕中梁家辉以一敌几十的动作戏让人想起印尼的《突袭》系列和韩国元彬的《大叔》;雇佣兵突袭总部的戏份中,成龙的动作戏与《疾速追杀》但动作设计和长镜头元素相似;以及第三幕成龙的洗衣机房动作戏致敬他自己。致敬或参照不是坏事,至少这部电影里这些动作场面的完成度颇高,几个反派年轻演员(在动作戏方面)很优秀,甚至有些许亮眼表现,张子枫在动作戏方面没有太拖后腿。

文戏也有几幕相当出彩的地方,如第二幕菜市场跟踪和反跟踪的情节设计,成龙、张子枫和梁家辉在电梯中的对戏,优秀的演技、台词和镜头语言设计让这几场戏张力十足,让观众紧张不已。成龙、梁家辉的对戏和所有动作戏部分便是这部电影最值得观看的部分。

电影的缺点也很明显,编剧和技术上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问题。

编剧方面,电影试图通过老派猎手(成龙)和现代科技的矛盾形成戏剧冲突,再试图表达当 AI 尝试接手人类往常的工作后会对传统伦理和道德产生什么样的后果,以及 AI 永远不可能替代人类的地方。成龙和张子枫两个(演员)角色之间的火花不足,对往事羁绊的描述太过蜻蜓点水;反派方面也是如此,成龙-张子枫和梁家辉-双胞胎儿子是一对镜像关系,父辈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多年前种下的因,导致当下结出的果。可惜这方面电影浅尝辄止,内核表达几乎完全被动作戏和演技盖过。不过把这部电影作为一部纯粹的动作戏就没这个问题,这是剧组需要深刻考虑的取舍。张子枫角色的选角肯定有更好的选项,她的体格、外形和阅历实在难以撑得起刑警这个岗位,比较难以让人信服。

技术方面,最大的问题是 BGM 太喧宾夺主,在许多场景中背景音乐声几乎要盖过演员们的说话声音。另外的节奏上也有些许问题,第二幕和第三幕之间的衔接有断裂感,加之 BGM 的配合容易让观众误判电影中段为电影结局。这样的后果是导致后期表现乏力,有跑完1000米后发现前方还有400米之感。还有一个小问题,便是第一幕第一场戏份稍显冗长,和电影整体的基调产生小冲突。最后,虚拟货币就是最纯粹的麦高芬。

多年后当我回看老电影时,我必然会想起《捕风追影》中的梁家辉塑造出一个压迫感拉满又立体丰满的反派,和成龙在动作戏上孜孜不倦毫不保留的追求和热爱。